1978 年 11 月 30 日,50 名上海人乘坐公共汽车“悄无声息”抵达苏州。当时,没有人敢声称自己在“旅行”,而只是“分散注意力”。
旅游,一种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被批评的“资产阶级生活方式”,以这种“分散注意力”的方式悄然回到上海,并很快在知识分子、商人和高级职员中传播开来。
1979年3月4日,《人民日报》刊登了题为《上海恢复苏州一日游和杭州两日游》的新华社报道,报道说,在文化大革命期间,“一日游”和“两天”旅游活动被污蔑为“倡导资产阶级生活方式”,并已暂停10多年。现在它已经恢复,有很多人报名参加。
7.5元苏州一日游
1978 年 12 月底,上海第一汽车服务公司成立了旅游集团。这是文化大革命后上海旅游业开始复苏的最早迹象。
当时,一汽服务公司的 5 支车队近 50 辆公交车每个工作日都要运送沪安郊区的三线工人上下班,周日闲置。当调度员的荣亮,解放前曾经是上海最早的音响旅行社的导游,他想利用周末去苏州、无锡、杭州搞短途旅行。荣亮手里有一大批客户。这些老客户,他们的孩子,亲戚朋友,成为后来旅游集团的早期客源。
首届“苏州一日游”的客人们都非常满意。到 1980 年,一汽旅游集团最受欢迎的路线“海宁观潮”,一个周末可以开五六十辆公交车,50 个座位。
一汽的火花点燃了整个上海旅游业。1979 年 2 月,上海旅行社恢复营业。第一家专业旅行社终于在上海重新树立了自己的旗帜。到 1981 年,上海旅行社和一汽旅游集团拥有春秋旅行社、东方旅行社和新华旅行社等强大的竞争对手。
一汽当时最经典的路线是“苏州一日游”,经济团每人只需要7.5元,就可以在苏州最有名的餐厅松河楼吃顿午餐,一桌10人,四道凉菜,八道热菜。
“杭州一日游”航班是当时最贵的航线,每人 21.5 元。游客被它的交通工具所吸引,这是一架二战遗留下来的美国飞机,可以从上海直飞杭州。一些游客专门报名参加这次旅行,以便乘坐飞机。当时,上海大学毕业生的月薪是 58 元。
早期,旅行社注重社会效益而不是经济效益,“苏州一日游”的报价是 7.5 元,旅行社只赚了 5 毛钱。人们旅行的目的也很简单,就是观光,对物质的要求很低。
外出旅游时,必须先兑换食品券
在那个年代,游客和旅行社都远没有今天那么容易外出。
那时,没有身份证,没有打印机,没有传真机,电话费非常昂贵。清点游客人数后,一汽导游向苏州和杭州的酒店发送电报,告知他们到达的时间、需要的房间数量和用餐标准。
在旅游路线的广告宣传单上,还标明乘客需要“自备半斤食品券”。游客出门前,必须先持本单位出具的出差证明,到粮控站将上海粮食邮票换成国家粮食邮票。只有这样,当他们去另一个地方旅行时,他们才不会挨饿。导游只有在领取游客的食品券后才让汽车前往目的地。
当时酒店很少,游客都睡在招待所里,4~6 人住在一个大铺位,或者是那种单板床或铁床,一层有卫生间和淋浴,晚上只有两个小时的热水供应。
当时,有汽车载着游客前往千岛湖地区。“当地农民跟着车队很久了,他们不知道这些人在做什么,想要把他们炸飞”,因为人们脑子里没有丝毫的'旅游'概念。
担心将“间谍”放入
1978 年,随着旅行社等民间旅游的兴起,上海官员也开始将旅游纳入他们的视野。同年 5 月,上海市旅游业管理局成立。当时,旅游的官方定义主要是外交事务。
此时,邓小平已经在中央高层会议上强调,“旅游业还有很多工作要做”,“发展旅游业,为改革开放积累外汇”,“打好'侨资牌',做好'两巡'工作。 旅游和石油)。
旅游局成立后,大部分精力都投入到接待外国客人的国际旅行社。旅游局的上海明信片、期刊及地图均以中文、英文及日文印制,旨在推广本地旅游业。
而即使在那个时候,中央高层会议对对外开放的问题还带着一丝疑惑:“现在开放是不是太早了?当时,中央政府的一位高级领导问道:“会不会安插间谍进来窃取情报?它会腐蚀干部并把他们赶出去吗?那些落后的地方不能向外人展示。”
关键词: 生活方式
版权声明: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,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/违法违规的内容, 请联系本站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。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://www.worktoapp.com/html/tiyuwenda/7502.html